首页 > 电商 > 正文
分享到:

实体店竞相触网有人欢喜有人愁

时间:2014-02-13 10:36:44 来源:上海商报 评论:0 点击:0
  近日,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发布抽样监测结果,2013年,上海54家百货商场销售额共计实现零售额309.93亿元,同比仅增长0.2%。

  回想起天猫淘宝2013年“双十一”一天就创下了350亿元的销售纪录,实体百货业似乎步入黄昏。虽然努力“触网”,效果却参差不齐。专家认为,新老业态竞争,面对面的销售不会消失,但想要再获活力,老业态需要不断向新业态取经。

  实体面临电商巨大挑战

  根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0年世博会为上海商业注入一剂“强心针”,百货业同比增幅达到15.6%,创下10年内增速峰值,随后增速不断下滑,2012年被监测的上海百货业全年销售规模甚至出现负增长。

  传统节日在电商频繁强力“造节”面前,也略显乏力。统计显示,2013年元旦、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上海50家大型百货店和购物中心销售额均负增长,降幅最高达三成,仅妇女节和儿童节期间实现较大增长。

  电子商务强势“逆袭”,无疑成为零售业中最大的“抢蛋糕者”。市场咨询公司麦肯锡2013年发布报告称,通过分析我国266座城市的消费模型发现,1美元网络消费额,替代了0.60美元实体店消费,也就是说其中0.40美元是电商创造的增量消费。

  实体触网千店一面

  “虽然业内已经意识到百货店品牌雷同现象严重,但考虑到引进品牌、培育客户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和事件成本,商场管理者还是相对谨慎。”上海商业信息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商场同质化情况并未有明显改观,仍有千店一面之感。一些品牌在百货店入驻率高达75%,“让人感觉逛一家就有逛多家的感觉。”

  为了抵御电商的冲击,实体店也开始纷纷“触网”,例如徐家汇网上商城上线后,2013年双“十一”期间3小时订单数突破2000单。然而在大型电商平台成熟的消费体系面前,这种触网仍有点像蚂蚁和狮子的“搏斗”。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实体店“触网”仍处于初创阶段,在成熟电商面前处于弱势地位,而现在电商平台已经进入寡头竞争阶段,不再具备创业的条件。

  实体店和电商的竞争,就是新业态和老业态的博弈。赵萍举例,倒退100年来看,百货店就是凭借经营品类多、价格便宜,一举打败了夫妻店模式,电商就是一百年前的百货店。

  百货业要向新业态学习

  业内人士认为,实体店最大的成本就是房租,房租和人工成本已经占到60%以上,而这块是没有办法克服的。

  “实体店大多都是租地方,租约一到期,租金每年都要涨20%-30%。”赵萍说,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不涨价就眼见着亏本,涨价后消费者就转移到电商了。成本难以消化,才是内因所在。

  鼓励顾客“拼单”,开展VIP专场,引入3D试衣镜,为了突围各大商场可谓使出浑身解数,不少商业集团还萌生出了翻身做“地主”的念头,开始转租楼为买楼。例如巴黎春天百货就购得了多家店面的产权。

  专家认为,面对面的销售不会消失,新老业态“交锋”虽激烈,却谁也不可能消灭谁。百货业可以从新业态中学习,强化固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