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继8月24日被称为网贷行业的《基本法》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出台以后,第一个明确的监管指引,意味着监管层将从源头上规范行业发展。
虽然尚未正式出台,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未来的P2P,再也不是“没娘管”的行业,而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要完全符合监管。
新老平台区分对待
把时间往回倒推3个月,在《办法》出台当天,银监会发言人曾表示,将在近期内出台资金存管、信息披露、备案登记的指引,《指引》发布被认为是行业合规进程实质性的一步。
虽然都要备案,但新老平台的合规化路径并不一致。根据《指引》要求,新设立的网贷平台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后,应当于10个工作日内向注册地金融监管部门申请备案登记。其中,备案登记需要九大部分材料,包括网贷平台基本信息、股东或出资人名册及出资额、股权结构等,在业内人士眼中,这些材料并不复杂。
但对于老平台来说,则要细分为将平台分为合规类机构和整改类机构,整改类机构要先完成整改再备案,需要做的准备更多。
鉴于全国各省市都已经暂停金融类企业注册,这份指引对现有平台的现实意义就不言而喻:要拿到这张P2P入场券,就必须通过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 一位P2P平台负责人表示,其实现有平台或多或少都有不合规的地方,“《指引》对现有平台的整改和自查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钱牛牛 CEO倪抒音则告诉《IT时报》记者:“《指引》不仅对新设机构进行严格监管,对正在经营的企业也明确了先整改、后备案,地方金融办需信息公示和建立共享档案等规定,这意味着国家对于网贷机构的准入标准和健康发展有了更为明确的合规路径。”
《指引》提出,已设立的网贷平台在申请登记备案前,需要到工商部门修改经营范围,明确信息中介相关内容。这也为不知道怎么才能合规的平台指了一条明路。盈灿咨询研究员王海梅表示,根据《指引》和8月24日出台的《办法》,未来的平台工作流程可简单地概括为:工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或进行工商经营范围变更→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申请→持备案登记证明到地方通信管理局办理相关的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与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进行银行资金存管→将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银行资金存管等情况反馈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
管住源头才有“活水”
一组来自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5年,P2P平台新增数量为2451家,2016年平台新增数量仅为744家(数据统计至2016年11月)。业内人士认为,规模萎缩与P2P行业的监管重拳不断落下有关,“预计部分中小平台将面临清场出局,业务不合规的平台可能就要面临淘汰的命运,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加速行业的洗牌。”王海梅认为。
对于P2P平台来说,合规化的路径已经一目了然。然而备案登记,仅仅只是P2P平台合规的第一步,而且这一步也并不容易。
对于绝大部分已经运营的P2P平台来说,都要先完成专项整治工作并得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认定之后才能进入备案流程。网贷之家CEO石鹏峰告诉《IT时报》记者,目前,各地专项整治工作比原先预计的都要推迟一定时间,尤其是对于P2P平台特别多的地区,而完成整改认定作为备案的前提条件,且备案也才仅仅是合规落地的第一步,完成备案登记后, 平台还需办理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银行资金存管业务、信息披露和项目限额。
“从大概率上会对12个月内完成《办法》各类事项合规整改的进程造成影响,简单来说,12个月肯定不够将所有问题全部解决,只能尽可能争取将主要问题合规落地完成。”石鹏峰表示。
对于新老平台来说,《指引》都是从源头上监管P2P的一把利剑。“《指引》的规定提高了新平台的准入门槛,将违法犯罪在源头上进行切断,虽然不能够保证在后续的企业经营不会出现问题,但相较于多年来互联网金融低门槛、大批量涌入的乱象,可以说是监管在了源头。”倪抒音告诉《IT时报》记者。
石鹏峰则认为,虽然《指引》的现实意义不小,但是执行也有两大难点,一是要等待各地方根据此份指引制定更具体明确的地方备案方法,另一个则是工商部门对“实质体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性质的经营范围”的认定、开设和增加进行明确,“目前还没有哪一份正式文件明确哪些经营范围类型才算符合《办法》要求的工商经营范围。”
根据《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表,实施清理整顿、督查和评估于今年11月底前完成,2017年3月底之前完成验收和总结。“个人估计这份文件(《指引》)近期就会发到各地方,而后续各地方的相关监管部门可能还会有一个反应时间,如果能在农历春节之前各地能够正式启动备案工作,已经是一个比较乐观的预期了。” 石鹏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