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是假的。
近日坊间热传“董明珠携格力团队一行现身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就入股天津一汽夏利事宜进行了最后磋商。”昨天格力通过深交所发布公告,对此事进行辟谣。虽然如果一汽夏利没谱,但格力造车这事也许值得再观望一阵,毕竟董小姐还占着珠海银隆一大股。
造机器人是真的。
昨天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确认了,要在河南豪掷150亿,建设洛阳自主创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据雷锋网了解,这个项目将占地5000亩,其中规划包括:
这150亿砸下来,格力可算是为其‘大张旗鼓’的转型又敲了一记响锣。而就在前不久,董明珠还就格力机器人的‘深度布局’表示,明年格力计划早2500台机器人,这个数量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算是非常巨大了。
此次大手笔入主洛阳,让人们对格力的‘智造’战略又多了一份关注,格力缘何要如此重金部署机器人智造产业?
行业内看法纷纭,但总结来说大致有二:
一、摆脱空调的束缚
无论是前文说的‘造车’也好,‘造机器人’也罢,都是格力谋求多元化的一种方式,因为格力太‘单一’了。
不久前,格力电器发布了半年报,账面上看还算漂亮:
但是,在这漂亮帐下面,格力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都比同行美的要少得多,营业收入差不多只有美的的一半。更尴尬的是,在上半年主营业务的四大类中,空调营收就占了92%,而根据雷锋网搜索的报告显示,美的空调业务只占4成,业务更多元化。
虽然格力没有公开承认,但是靠单一的空调业务,已经让格力有些慌了,谋求更多元化的业务似乎成了势在必行。
在这次的‘造机器人’之前,格力也尝试了其他的多元化方式,比如推出了‘格力手机’,但不客气的说,格力的手机从两年前面世到现在,在国产手机这片红海连一丝涟漪都没有击起,存在感巨弱,除了媒体传播的‘董小姐开机头像’之外,连一些值得传播的噱头都少有,无疑从家电转做3C数码,格力是略挫败的。

这次造机器人,格力下了大手笔,从行业人士的角度来看,比做手机更靠谱,毕竟家电产业和智能制造息息相关。
二、智能装备的诱惑
根据格力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格力智能装备营收为9.6亿元,看上去相比空调业务的546亿显得不值一提,但是从增速角度来看,是非常迅猛的,同比增长有27倍之多。
格力方面曾对外表示:
据悉,格力目前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有7成都是格力自己内部消化的,但是市场客观体量依然在,潜力巨大,所以格力不会放过这个增长点,智能装备产业也就成为了格力未来发力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这次落地洛阳,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对于落地河南,格力方面的说法是:‘老工业基地,底子好,人才多,政策好’。雷锋网问了几位工业机器人的从业人士,几位均表示,洛阳政策确实好,但是不止洛阳好,很多二三线城市都在走这条路,政策很多都不相上下。
而对于这次的落地,业内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富士康。
‘中国iPhone出河南’,富士康做为国内代工企业的巨头,其订单体量不可谓不大,并且他们也在尝试进行智能制造的改革,对于格力来说,富士康对于智能装备的需求是一块巨大的肥肉。
虽然这都是行业猜测,但是如此大的地缘优势,相信格力也不会完全不考虑的。
总而言之,这次巨大的投入,是格力的一次决心。目前产业多元化已经成为了各个家电大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之前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也报道了美的、海尔等巨头在智能化道路上的战略,竞争已经逐渐白热化。
对于家电企业来说,智能制造能力也已经成为了核心竞争力之一,去年,美的先声夺人收购了库卡,开创了国内家电巨头在智能装备布局的先河,一年之后,格力也开始瞄准了这个方向,这对于目前日子过得不太舒坦的格力来说,似乎是更合理的。
不过,决心、大手笔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格力的多元化之路,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