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经历了海选、晋级赛、到院士主持工作的实验室实习、决赛等环节,获奖选手最终揭晓。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的硕士研究生张雨晨凭借作品《你从哪里来,我的大脑——脑的进化》夺得本次大赛的一等奖,孙东临和张蕊分获二等奖,单少杰、邵松松、魏渊、王永超、张连敏获得三等奖,现场还举行了科普写手签约仪式,这些优秀的科普创客,将成为互联网科学传播的生力军,为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净化互联网空间贡献出力量。作为专家团队的翟明国院士和周忠和院士也发来了对科普创作者的寄语,希望年轻的创客们怀揣求知之心,坚守科学精神,把“科学梦”写出来。
科学的脚步从未停止。科学传播既是推动经济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又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内在动力。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是3.27%,与我们自身相比,这或许是喜人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早在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就为4%了。1991年,日本的比例为3%。1992年,欧共体的比例为5%。而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高达17%。相比而言,2013年我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仅3.41元,科普创作人员占科普群体的0.73%,平均每个科技馆的科普创作者不到两人……这些都对我国的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4年,社会热点层出不穷,科学事件风起云涌。2014年初,李源潮同志就提出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让科学知识在网上流行,吹响了科普创作全面向新媒体进军的号角。致力于回应热点科学辟谣的品牌栏目“每月科学流言榜”同步推出,科博会、科技周、科学节、科普日……每一场科学的盛宴,都带来了科普创作的新机遇。每一个话题的背后,每一次观点的交锋,都离不开科普工作者的身影。埃博拉疫情引发全球性关注,全民科普传染病;马航失联暴露民航症结,媒体追问航空安全管控;转基因论战引发各方思辨,助推公众理性看待;冰桶挑战关注渐冻症患者,罕见病重回公共视野;APEC蓝推动治霾力度,回应公众期待……
在这个时代,新媒体雨后春笋,自媒体各领风骚,社会热点与科学传播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互联网正能量的新篇章。我们看到了制作精良的科普动画“李约瑟讲故事”;“月球车玉兔”微博卖萌;“赛先生”科学家微信就在你身边;每月“科学”流言榜至今已推出了12期,在2014年底又推出了年度十大流言,一年内澄清了百余条热门谣言……这些新媒体新形式都成为科学传播的新阵地。每个领域的专家都成了发声者,每个公众号都成了创作者,每个转发的人都成了传播者。这是一个我们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的时代,也是一个我们都有可能影响未来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学的声音如此响亮,也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优秀科普写手成长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