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或,两人会成为好朋友。因为无论是沈玎还是李洪绸,这一众网络视频草根创业者的成功,都毫无疑问拜托了这个“淘宝时代”的“点化”。真正成为这群草根文化班子输血者的不再是衣冠楚楚的500强大公司,而是一群出手阔绰的“淘宝大户”;真正成为这些网络视频重度消费者的也不再是以往的“沙发土豆”,而是热衷网络生活的都市白领。
换言之,草根的产品需求催生了一群草根的内容提供商,而这个庞大市场的吸金效应才刚刚开始展现。
“淘宝时代”颠覆市场
网店生意激活视频草根
“写书的时候我就想做电影,这是一种梦想。”开口必谈理想仿佛是所有草根故事的开端,这次的主角是李洪绸。2008年,这位还在读大二的同学烧光了几部书的版税喂养着自己的短片创作。在当年10月,他自编自导的《大学生同居的事儿》(以下简称“《同居》”)登陆网络,才让更多人都把他看成是一个网络导演。
“回头看看,那时候的片相当粗糙。”回忆起青涩岁月,李洪绸印象颇深,“什么都得省着来,没什么投入。我们租了个房子,大家就过来帮忙拍,除了一套2万多元的拍摄器材是自己买的,其他都是凑合着,最搞笑是话筒,就是用竹竿儿挑着的。”
然而,正是这一次的经历让他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悸动,这在后来证明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当时把联系电话放在了片头和片尾部分,算是招商吧,没想到第二集和第三集的时候就有人来投广告了。”作为团队制片的李洪绸也见证了这次初步的“商业化”之路,然而“一大拨”淘宝档主的涌来还是令人喜出望外,“卖手机的,卖衣服都来投了,手法也很简单粗暴,就是在片头片尾加广告,但就这样拼出了一集几千块的广告额。”正是这一波零零碎碎的小广告帮助了整个团队熬过了最困难的2008年。
凭借着单集点击百万,全季总点击过千万的表现,《同居》在2009年赢得了重庆电视台接近百万的投资,这部片子也蜕变成了一步长达70集的电视栏目剧。
就在李洪绸迎来转机的2009年,沈玎的梦想也开始起步,“南辕映画工作室成立在2009年,大家都想改变中国本土影视以北派文化为主导的现状,‘南辕’即要强调‘南方’的立场,拍摄一系列视角新锐、直面现实的影视作品。”他和三个核心成员就这样背着如此“滂沱”的梦想拉起了工作室。
“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了几个做小企业的朋友过来请我们帮忙拍微电影,随后陆陆续续就有新的项目进来。大家一想,既然这样,就不如做成生意,既能赚钱,也可以更好地补贴我们的电影。”而沈玎和记者提到的金主中也出现了不少淘宝店的名字,在网上卖东西的付钱拍片子给网上买东西的人看,这在供职媒体的沈玎看来,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
“这不是个别现象,网店的顾客来自于网民,他们自然是在网络上投放广告的效果更好,而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属性也要求有人能为他们做更个性化的产品,这是一个趋势。”沈玎认为,相比于更趋工业化的传统媒体广告市场,个性化十足的网络视频市场更需要创意十足而价廉物美的产品,“你是开网店的,你当然会优先选择在网络上寻找制作公司,而不是去找大型广告公司,因为他们更了解你。”
沈玎就举了一个例子,他在为一家名为“爱定客”的鞋类订做网店做广告时,就一次性为他们拍摄了3集轻松搞笑风的片子,但只收了1万多块钱。在沈玎看来,虽然这些生意看起来太过微小,但却预示着未来需求的旺盛,这足以撑起一个市场。
在零打碎敲了两三年后,沈玎终于和朋友在2011年底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脱胎于工作室的公司有了一个更通俗的称呼——南辕广告公司,当年的收入十几万,而第二年的收入就跃升到了近百万,沈玎的预言成真了。
吸金效应初露头角
小团队年入百万非神话
而当沈玎忙活着为一众网络上崛起的小金主们拍摄各种广告与宣传片时,李洪绸新一部的网络剧《麻辣隔壁》也已经火热开播,还是一样的校园主题,还是一样的鬼马搞笑,但凭借着对网络文化的感同身受,李洪绸的新片依托于优酷等视频网站的渠道快速传播。而影片人气的提升也快速转化成了经济收入,《麻辣隔壁》的吸金能力有了质的飞越。虽然广告主体仍然是淘宝网店,但这些旗舰级玩家的出手已经阔绰许多。
“以前也许很多都是一些小品牌,现在一些小有名气的旗舰店都会来投广告了,有的甚至会单独请我们去拍宣传片,但这终究是网络剧的传播给我们带来的客户。”网上消费时代积累起的巨大财富给了店主们投放的底气,而网上销售竞争的无形压力也给了他们投放的动力,李洪绸表示,现在的广告已经有很多上升到单笔超过1万甚至2万的水平了,一家成都的眼科医院居然也特地请他们的团队拍摄广告。
就这样,市场的勃兴显得如此迅速,从2008年的月入过千,到去年的营收超过百万,李洪绸的团队也从6个人做到了15个人的规模。作为团队的“头”,他好歹是微微松了一口气:“哥几个总算是比温饱强了,算是没辜负大家。”
和记者算了算细账,广告收入依然占了李洪绸团队收入的一半以上,不过,去年以来,他们又收获了将近50万的“增量”收入,而这正来自于优酷网的分享计划。据李洪绸介绍,根据这项开始于2012年底的分成计划,优酷网将会把原创作品产生的广告收入与视频创作团队分享,这可说是进一步肯定了李洪绸这类具有半专业团队的“流量号召力”。
“今后肯定还会有增长,因为这个计划是从2012年底开始,我们的流量主要是依靠近期的一些片子带动,以前的老片子拉动较少,所以只要我们继续努力,这个数字肯定会继续放大。”在李洪绸看来,网络视频时代的红利才刚刚开始兑现,通过创作影片获得流量收入,也壮大自己的影响力,反过来吸收更多的广告资源,这条吸金链条的威力只是刚刚显现。
而更令李洪绸开心的是,他的导演功力也终于获得业内认可,北京一家公司已与他签下了6年3部电影的合约,每一部的投资都不低于1000万元,他终于完成了一个职业电影人的蜕变。
相比之下,沈玎的南辕广告在过去几年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广告和宣传片的拍摄上,其收入增长也显得更加明显,该公司去年一年的销售额扩充至200万左右,而其中大量重视网上销售渠道的品牌贡献巨大。
茫茫沙漠,皑皑冰川,男主角身着各种运动装备跋山涉水,搭帐篷,玩攀岩,牵骆驼,挥洒荷尔蒙,这部为网络品牌骆驼拍摄的短片已显现出了强烈的电影范儿。“我们真的去沙漠取景了,还动用到了各种视频处理技术来描绘雪山,制造日夜变化,大家都觉得很high!”虽然骨子里仍青睐剧情片,但沈玎并不会无视自己产品的专业化正不断提升,而CAMEL骆驼等大品牌的投入也为他们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
“我们的广告和企业宣传片收入各占了40%,还有20%来源于其它一些个性化的项目。”而令沈玎较为欣喜的是市场的自我教育机能启动了,“大家都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趋势,都开始会欣赏这些网络视频,并希望有所追求。这是好事情,大家都很开心,因为我们也希望能拍一些有技术含量的片子,这才真正说明市场的成熟。”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客户能够接受网络视频的概念,甚至能够和我们共同去进行构思。”据沈玎回忆,去年11月左右,中国平安车险找到公司要做一个内部的竞岗宣传片,“对方的主管对美剧很熟悉,和我们讨论之后,居然接受了我们的提议,要把整部片子拍成类似真人秀《学徒》的翻版,这当时令我们有些吃惊,但是更多的是高兴,这说明我们的市场正在向传统客户拓展。”
如今,心中仍燃烧着原创梦想的沈玎,又开始叨念着要拍摄自己的“都市寓言系列”网络剧,杀回网络剧情片市场,尝试视频分成等多种模式,以广告和宣传片业务为后盾继续开疆掘土。据介绍,该系列剧的第一部作品《赌徒》已经杀青。“我们会通过一些网络名人的演出来提升作品的影响力。比如《赌徒》中的男一号就是石扉客来演的,这是一个讲述赌的欲望如何让一个人沉溺的电影,他的表演还是很赞的。”在采访中,沈玎已经开始不自觉地为片子做起了宣传。
大咖圆桌
网络视频“专业气”渐浓 先升级者先得利
网络视频市场究竟是“方兴未艾”还是“一片虚火”,光听成功团队的创业经验自然不足为证。近日来记者也先后采访了多家重视网络销售的知名企业,没想到他们不仅是网络视频产品的“重度购买者”,更是这个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对这一市场的评价也是颇为精准到位。而作为草根视频团队赖以崛起的平台,优酷网对这些团队的壮大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记者特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咖圆桌”会,将这场头脑风暴中的精髓进行了集纳。而在这场网络视频市场的大讨论中,大咖们纷纷表示,这一市场未来的发展依然潜力无穷,只不过随着观众品位的提升,一场转型升级的浪潮或在所难免。
户外行业网上销售大咖——CAMEL骆驼
网络视频是目前最丰富的内容载体
凭借着在天猫双十一促销活动中抢下单品牌3.8亿元销售额的战绩,CAMEL骆驼再次宣告了自己在电商平台上的巨大实力。而在CAMEL骆驼总经理万金刚眼中,这仅仅是个开始,CAMEL骆驼未来的营销策略也将更具互联网属性。他向记者表示,该公司现在主要的广告宣传投放都放在了全媒体渠道上,其中网络及社会化媒体的投放又占了95%以上。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更看重参与感,希望能与品牌进行多维度互动,尤其是我们所面对的消费群体都是户外爱好者,他们更喜欢专业意见而不是明星,他们更注重圈子里的口碑而不是生硬的推销。因此,我们会更加重视顾客体验、信息分享、沟通互动的圈层传播模式。”万金刚认为网络视频是目前为止最丰富的内容载体,可以全面调动人的视觉、听觉,非常契合互联网传播的特质,“在网络上,人们非常热衷于分享、传播他们喜欢的视频,这就令网络视频成为一种非常优秀的网络宣传渠道。”
万金刚称,他们在去年就主要制作并投放了4部网络视频,效果很好。而在未来,CAMEL骆驼也会不断加大网络视频传播,并逐步提升对原生内容的创作及传播。
互联网女装零售大咖——茵曼
网络微电影“草根”色彩渐褪
在自己的官方新浪(66.13, 0.26, 0.39%)微博上,茵曼对自己的定义如此“直接”:互联网女装零售品牌,2013年双十一全网销量第一女装品牌,由此可见该公司本身的互联网属性。
而这家互联网女装的知名企业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其广告投放主要集中在线上,而在网络视频方面的投入也十分专业。
“我们拥有自己的视频制作团队,有专业的导演、摄影、剪辑人员。”茵曼方面认为,网络微电影可以使抽象的理念感性化和故事化,帮助消费者直观理解茵曼品牌,“我们一向秉持原创的态度,希望通过微电影传神的效果和真诚的态度,传达出我们所推崇的生活方式。这符合互联网发展的需要,也顺应市场的变迁。”该公司到目前为止已连续创作了《在天台》、《麻花辫》等多部颇具影响力的微电影作品。
茵曼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原创微电影仍将是茵曼未来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每个季度都会根据品牌发展需要,确定不同主题的微电影。”不过,该公司同时指出,这一市场也在不断蜕变当中,观众对于微电影的品质和要求越来越高,网络微电影先前的“草根”色彩正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浓的专业气息。